茶香漫乡野,法治润民心——芦田司法所“三三制”烹出基层治理“工夫茶”
来源 :中国网 时间:2025-09-26 09:25 浏览量:

来到福建省安溪县芦田镇,漫山梅占茶树吐翠,一缕茶香随风漫过村落。在这座浸润着茶韵的闽中乡镇,司法所的调解室里,一杯温热的梅占茶常伴着家长里短的唠嗑,将邻里间的“心头结”悄悄化开。近年来,芦田镇司法所深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当地特色梅占茶为喻,匠心打造“梅占三韵”工作品牌,用“三个建设”夯基、“三事分流”解纷、“三项保障”固本的“三三制”,精心烹煮出一壶化解矛盾、滋养和谐的“法治工夫茶”,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在茶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扎稳“茶根基”:三端发力织密全域调解网

要烹好一壶“法治工夫茶”,先得扎稳“茶根基”。芦田司法所从组织、机制、阵地三端发力,织密一张覆盖全镇的调解网,让治理力量像梅占茶树的根系般,深深扎进基层土壤。

组织建设上,司法所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限,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核心,激活11个村(社区)调委会的“神经末梢”,还培育出“老杨话家常调解室”这样接地气的特色品牌,构建起“1+11+N”的调解网络。退休干部、乡村治理能手、甚至深谙“茶道理”的制茶师傅,都被吸纳进队伍——他们懂乡音、知乡情,常把调解桌搬到茶园里、农户家,用“茶人讲道理”的方式解纠纷。今年以来,这支“草根调解队”已成功调处矛盾140余起,成功率近乎100%,昔日的“单株茶苗”,如今已长成“满园茶香”的热闹景象。

机制建设则像乌龙茶的“拼配”工艺,讲究“取长补短、合力成事”。司法所主动融入镇综治中心平台,推动“公调对接”“访调对接”“诉调对接”实质化运行:与派出所共享矛盾线索,和法院联动化解诉讼前纠纷,同信访局协同处置疑难诉求。信息共享、联席会议、协同处突的机制,实现矛盾纠纷“一窗受理、一站服务、一揽子调处”。

阵地建设更让治理跑出“加速度”。过去村民遇事要“翻山越岭”找干部,如今依托“综治中心智慧平台”与“小微权力监督群”,线上服务窗口直接“送”到村民手机里。“老杨话家常调解室”也赶起了“时髦”,通过视频连线开展“云调解”,今年已受理线上咨询140余次,完成远程调解15起,为群众节约维权成本约15万元。从“脚下跑”到“云端联”,“云端枫桥”让治理服务更贴民心。


02控准“茶火候”:三事分流破解矛盾难题

茶要煮得香,火候得控准;矛盾要解好,施策得精准。芦田司法所循着梅占茶“文火慢焙、中火巧焙、足火精焙”的制茶之法,推出“三事分流”机制,针对不同矛盾精准“控火”,让纠纷化解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田间地头的“家常事”,用“文火慢焙”细调理。谁家菜地被占了、邻里孩子闹矛盾了,这些看似琐碎的纠纷,若不及时化解,很可能“小事拖大”。司法所发动网格员、村民小组长当“前哨”,推行“随手调”——日常走访时发现苗头,当场就用“唠家常”的方式疏导;遇到复杂些的,便联动“老杨话家常调解室”介入。利用其威望和经验,把道理讲进群众心坎里,年均调处此类纠纷150余起,让“家常事”不出村就能得到解决。

涉及发展的“重点事”,靠“中火巧焙”破难题。去年,芦田镇部分重点项目推进中遭遇阻工,涉及企业利益与村民诉求的平衡,矛盾一度僵持。司法所立即启动“联合调”机制,整合综治、派出所、国土等部门力量,和村干部、项目方一起实地勘查,一轮轮坐下来协商。最终,不仅3亿多元的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村民的合理诉求也得到保障,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民生保障的双赢。而“老杨话家常调解室”在其中扮演了“传声筒”,用村民听得懂的话搭桥,让分歧渐渐弥合。

难啃的“疑难事”,凭“足火精焙”求实效。征地拆迁、历史遗留问题,往往是基层治理的“硬骨头”。此前,跨乡镇的一处民间宗教信仰场所与务工人员因工资结算起纠纷,周边邻里又因建房覆盖耕作地闹矛盾,三方对立情绪激烈。司法所启动“专业调”模式,请来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乡村治理能手“集体会诊”——既依法厘清各方权益,又用情疏导情绪,最终促成三方和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03添足“茶炭火”:三项保障筑牢长效治理基

一壶好茶耐品,靠的是炭火持久;基层治理长效,凭的是保障有力。芦田司法所从党建、共建、群众参与三方面入手,为“法治工夫茶”添上“持久炭火”,让法治精神真正融入茶乡的乡土血脉。

党建引领是“魂”,守住“茶人初心”。司法所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调解员带头冲在矛盾化解一线。“老杨话家常调解室”的负责人老杨,是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自1982年起就扎根基层调解。他不仅用脚步丈量民情,更用言行带动年轻调解员成长。2024年以来,党员调解员牵头化解重大纠纷4起,群众满意度达100%,让基层治理的“方向盘”始终不偏。

法治共建是“韵”,凝聚“合和之味”。司法所联合派出所、学校、企业组建“法治共建队伍”,定期开展“送法进企、进校、进村”活动。老杨和调解队员们常把真实的调解案例变成“普法素材”,用“乡音”解读法理,让普法不再是“照本宣科”。全年36场送法活动,覆盖群众1200余人次,让法治温度传递到每个角落。

群众参与是“效”,共赏“法治茶汤”。司法所定期举办“司法所开放日”,邀请群众代表、人大代表走进来,评议工作、提建议;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以案释法”,老杨调解室的成功案例,常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全年12期开放日、15个典型案例宣讲,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法治素养,更激发了大家“共建和谐”的热情,让群防群治的力量越来越强。

如今的芦田镇,梅占茶香里飘着和谐,法治阳光中透着安宁。芦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芦田司法所用“三三制”作壶,以“梅香法韵”为火,汲“枫桥经验”之泉,烹出的不仅是一壶润心的“法治工夫茶”,更打造出具有茶乡特色的新时代“枫桥经验”“芦田样本”。这杯“茶”,让矛盾化解在基层,让和谐留在群众身边,更让法治的种子在乡土间生根发芽,长成守护民生的“参天大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