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枫桥丨蓬莱镇:泡功夫茶,解百姓忧
来源 :安溪县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 时间:2023-11-28 16:53 浏览量:

安溪是中国茶都,“喝茶”一直是刻在安溪人骨子里的文化传统,也是安溪人日常交流接触最普遍、最直接的方式。蓬莱司法所深挖安溪茶文化,探索将“安溪茶文化”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深度融合,推行“民情茶室”调解工作法,充分发挥本地居民“没事喝茶聊天”“有事聊天喝茶”的习惯优势,打造一个听民意、释民怨、聚民心、解民忧的良好平台。2021年以来,通过“民情茶话室”“茶话说事点”调解矛盾纠纷834件,化解成功819件,成功率98.2%。

 

01以茶搭桥,一杯清茶聚民心

把茶室搬到群众家门口。按照“群众聚在哪、茶室设在哪”的原则,充分考虑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现有设施可利用等因素,蓬莱司法所在温泉唐氏厝、蔡氏祖厝、大墘林氏祖厝等祖厝、宗祠设有“民情茶话室”“茶话说事点”35个。

 

1

把环境造到群众心坎里。按照“一统、两有、三公开”标准,对“民情茶话室”“茶话说事点”建设标准和服务内容进行统一规范。“一统”即统一标牌标识;“两有”即有一支队伍(由镇村两级人民调解员组成)和一套制度(人民调解流程、当事人权利义务);“三公开”即人员信息公开、办理流程公开、办理情况公开。

把保障落到群众需求上。为保障“民情茶话室”“茶话说事点”的有效运行,蓬莱镇聘请人民调解员35人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日常运行;聘请法律顾问3人,建立31个村(居)法律顾问联络,将法律咨询送到群众掌心里。同时给予充足的资金保障,在镇财政的保障下,还积极争取市县资金的支持,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0余万元。

 

02以茶劝和,一杯清茶解心结

文化浸润静心气。在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有人因为一点小事不依不饶,有人因为芝麻利益斤斤计较,如何找到化解矛盾纠纷的突破口?蓬莱镇人民调解员在开始调解之前特地将双方当事人叫到茶室,在茶桌上特地讲起清水祖师谦让包容的故事,在喝茶过程中重品祖师文化内涵,倡导“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包容谦让的优良传统,引导矛盾纠纷当事人豁达胸襟,有利于安抚矛盾双方当事人激动的情绪,心平气和协商解决问题。

交心谈心凝和气。蓬莱司法所把“以和为贵”的茶文化注入当事人双方面前的情绪疏导中,在“民情茶话室”“茶话说事点”里,干部群众同坐一条凳、同喝一壶茶,镇村党员干部主动走进群众,纠治以往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意见建议反映渠道不畅通、矛盾化解不高效等现象,帮助群众交心谈心、提出建议、化解矛盾,为群众找到一个协商的集中地、调解人,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等问题。

民情先锋聚合力。由镇村干部、公安民警、退休人员、乡贤、“两代表一委员”组成民情茶室先锋队。先锋队不仅在民情、民意的收集中发挥了前哨作用,更在矛盾纠纷的化解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在蓬莱镇某中学两名学生(温某、柯某)因琐事,引发人身伤害事件。民情茶室先锋队从法律角度和未成年保护的角度向双方家长进行普法宣传,最终促使双方举(茶)杯言和。

 

03以茶为媒,一杯清茶护民利

教育宣传,明民心。蓬莱司法所利用两微一端、主流报刊、省台“调解有一套”、安溪县电视台等宣传平台对利用“民情茶室”成功调解的案件进行专题宣传;制作《法律明白人培养手册》,将具体矛盾纠纷调解案件收录其中,作为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的重要资料。2021年以来,蓬莱镇在主流媒体刊发矛盾纠纷化解工作20余篇,在安溪县电视台播放专题宣传6篇。

 

2

化解积案,纾民怨。蓬莱司法所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梳理矛盾纠纷积案,分门别类、挂账销号,定期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镇挂钩领导、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老党员、乡贤等进行“一站式”现场办公,形成“群众聊天—干部办理—结果反馈”的循环格局。

民意回应,护民利。蓬莱司法所长期开放“民情茶室”,让“民情茶室”成为村民聊天泡茶的重要场所。茶室内的工作人员按照“民情诉烦心”“民风变化”“帮扶调解”“群众智慧”等登记在册,定期定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协调解决,确实回应群众关心、解决群众关注、维护群众利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