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9052-0101-2020-00052
- 发布机构:西坪镇人民政府
- 公文生成日期:2020-11-14
西坪镇简介及特色景点
一、基本概况
西坪镇,地处安溪县中南部,面积145.5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社区),现有人口6.5万人,党支部34个,党员1274名。西坪镇是铁观音发源地、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核心保护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皇帝赐名说”“观音托梦说”两个铁观音发源地美丽而神奇的传说;有茶文化古遗址日寨、月寨;百年土楼--聚斯楼、泰山楼和映宝楼(合称“安溪土楼”),于2019年10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坪镇镇情地域特点突出,区位优势明显,主要体现为:
交通便利。西坪镇距离安溪县城30公里,环厦漳泉80公里陆路中间带,离厦沙高速出口仅13公里,属泉州、厦门、漳州、龙岩“一小时经济圈”内,具有优越的交通优势。
茶多质好。作为铁观音发源地的西坪,拥有着许多优质的铁观音茶园,拥有优质茶园面积6万亩,年产茶叶6千多吨,涉茶人口占90%以上。八马、德峰茶叶、德茗茶业、中闽魏氏、日春、等著名茶企,中闽弘泰、森舟等著名茶叶网商,创办者均为西坪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福建省著名商标9个,泉州市知名商标12个。
山秀水清。西坪的山因水而清,水因山而秀。境内溪流交错,气候多变,有“一山四季”、“隔山不同凤,同时不同雨”之说,一年很长时间云雾相伴,为茶树生长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正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景美茶更美。如位于东南方向的暗淡山,海拔1265.1米,这里的“松林头生态茶园”被称为世界上最清洁的茶园;又如位于西坪村北部的白水漈瀑布,周边生长着两千多亩的省定生态公益林和近百亩铁观音生态茶园。
旅资丰富。西坪有两个关于铁观音美丽而神奇的传说,皇帝赐名说——“王说”和观音托梦说——“魏说”;有茶文化古遗址日寨、月寨和三安寨;有历史悠久的土楼泰山楼、聚斯楼和映宝楼等等,吸引了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添寿福地》《一茶一世界》等中央媒体慕名前来拍摄。西坪自身悠久的种茶历史及大规模、连片的茶海资源,在茶叶生产的同时,延伸茶产业链,将文化、旅游因子注入茶产业发展之中,形成观光游赏、茶食品味、乡村休闲、茶俗体验、文化畅爽等多层次的旅游产业体系。
民风纯朴。西坪人民爱拼敢赢、爱乡勇为,勤劳致富。现有归侨18人,侨眷338人,海外侨胞2145人,港澳台同胞近9万人。这些西坪籍海外侨胞及归侨历来爱国爱乡,不断通过慷慨捐资、兴办学校、医院、建设水电站、造桥修路等回馈家乡。
二、部分景点简介
1、铁观音发源地:“王说”、“魏说”
“王说”:相传,安溪西坪尧阳南岩(南岩村)仕人王士让,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春,与诸友会于南轩,见南轩之旁层石荒园间有棵茶树与众不同,就移植在南轩茶圃,悉心培育,年年繁殖。采制成品,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心脾。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晋谒礼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馈赠。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转献内廷。乾隆帝饮后,甚喜,召见士让询问尧阳茶史,以其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赐名“铁观音”。
“魏说”: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西坪松林头(松岩村)老茶农魏荫勤于种茶又信奉观音,每日晨昏必在观音佛前敬献清茶3杯,数十年不辍。一日,观音托梦于他,指引他在观音崙打石坑的石隙间寻找到一株异于他种的茶种。魏荫将茶种移植家中一口铁鼎里,悉心培育,压枝繁殖,适时采制,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因此茶乃观音托梦所得,在铁鼎中培育,故名“铁观音”。
2、月寨
月寨,始建于1520年前后,至今近500年历史。位于西坪镇南岩村,坐落在地势高高的山尖之上,错落别致犹如西藏布达拉宫,两排房子相对排开,圆形的街头拖着细长的街尾,宛如古墨书香里的“月”字,因此而得名。寨子所处的位置,原本是一座笔架形山丘,俗话称“头戴三山尖,脚踏三漈子”。王氏茶商海外归来,带领族人铲平三个山尖,建造了月寨。月寨也是安溪茶名种本山发源地,本山母树就在其间。
500多年来,月寨凌风而居、静寂无言,默默见证西坪茶叶辉煌历程。其中最富特色的盘乐楼,主人王孝梅,1900年在泰国创办“瑞珍号茶庄”,以经营西坪红心铁观音而闻名。如今,王孝梅后人遍布港、澳、台、泰,“瑞珍号茶”行历经百年依然红火。“月寨·茶香人家”是安溪旅游局首批认证的茶香人家旅游民宿,为游客提供参与采茶制茶、品茗鉴赏、斗茶讲茶、休闲娱乐等茶文化系列体验服务,同时也提供茶农家餐饮和住宿。
3、日寨
日寨,在西坪本地被称为“最早沐浴阳光的地方”。相传,鸦片战争前,尧阳茶商王择臣及其子王永杜,跨海赴台创办“荣春茶行”,第二年,王永杜回乡筑日昇居和尧阳茶场。而后,日昇居第二代主人王淑景设“尧阳茶行”,茶叶远销销至吉隆坡、新加坡,以及印尼、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埠。今天,在厦门开禾路,在香港文咸街70号,在台湾鹿港等地,仍可看到“尧阳茶行”金字招牌。
4、泰山楼
泰山楼是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享誉海内外的梅记茶行发祥地,又称“梅记土楼”。奉政大夫王三言于1892年所建,历时十年落成。取论语“君子泰而不骄”之意,取名泰山楼。泰山楼主楼大门上镶嵌着的一方石匾,长1.5米,宽1米,楷书阴刻“泰山楼”三个大字,右侧小楷阴刻“大清光绪甲辰年造”,左侧小楷阴刻“仲春林心存书”。林心存系安溪人,清末泉州市举人,是当时泉州有名的大书法家,其书法以刚劲雄伟著称。二楼大厅上方悬挂一块“大夫第”匾额,也是林心存撰写。此匾系泰山楼主人王三言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荣受奉政大夫(同知职衔)时,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许应骙亲授。
泰山楼是安溪铁观音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光绪二年,王三言在厦门创梅记茶行,随后梅记分号分布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地,茶叶远销世界各国。王三言首创布包揉技术,改进小包装,茶包封口贴上印刷的王三言黑白头像,以防假冒; 其后裔在茶叶界多有创新:1945年,王三言后人王联丹,在新加坡荣获茶王赛金奖,为第一个在海外获奖的铁观音茶王;其后人王曼源参与创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任创会会长;其后人王大伟创办中闽弘泰,获“全球十佳网商”称号……如今,旅居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的王三言后裔已超过200人,泰山楼成为铁观音对外贸易的重要见证,也是联系海外乡亲的桥梁。
2015年9月,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栏目摄制组走进“中国茶文化寻根第一村——南岩”,以知难而进的闽南精神为主题线索,以“祖厝窟”的闽南大厝群为拍摄背景,对村落的历史、文化传承、民俗风情等内容进行拍摄。节目时长达30多分钟,于2016年1月8号在央视4套播出。后来,央视《添寿福地》、《海上丝绸之路》《一茶一世界》也相继在此取景录制。
5、聚斯楼
聚斯楼,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西坪镇赤石村长坑角落,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9048平方米,呈方形。现存夯土墙为明洪武五年(1372年)建造的,已有640多年的历史。土墙内为回形三层建筑,三层建筑通高为10.2米,土墙长31.4米,宽31.2米,底部墙厚为1.85米,三层共72间。聚斯楼为土木结构,整体建筑由主体建筑、虎牙、池亭(丹池)、蜈蚣须护翼组成,前大门门前设一个形似虎齿状石栏杆,即所称“虎牙”。大门之外还有一个方形莲花池。赤石村是安溪县较早生产乌龙茶的地方,村里的土壤是石土掺半,茶叶生长在石头缝隙之中,可以出产一种叫作“赤石竹叶青奇兰香”的茶叶,这种茶水对清热解毒、防疫保健及瘟疫后恢复健康具有奇效,成为当时很贵重的药品进行交易,畅销于台湾地区、东南亚,甚至欧洲。聚斯楼当初的建造费用,就是来源于赤石村村民通过贩卖乌龙茶换回的大量黄金和白银。据林氏族谱记载,明朝时在台北有一条街叫作“赤石街”,居住者大多是从赤石村迁居过去的,因安溪清水祖师、乌龙茶和益生堂而出名。清朝时,聚斯楼曾遭受龙卷风袭击,破坏严重,屋面全部翻修,翻修费用就是土楼林氏后裔——住在台北赤石街的林朝发资助的。
6、映宝楼
映宝楼,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坪镇平原村培田角落,雍正八年建。造楼者王省早年以养鸭为生,后改行售茶,茶叶销往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成巨富,便耗巨资建该楼。如今,在第三层楼上,还保留着炭焙茶叶用的烧火坑,足有100多个。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