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9013-0101-2025-00016
- 发布机构:工信商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9-11
一、夯实产业根基,构建全链条发展体系。一是规模化种植。推动茶叶种植生产模式由原来的小农生产为主逐步向适度规模化转变,至目前全县共有茶园面积达60万亩,规模化种植比例达48%以上,实现茶叶种植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推广生态茶园建设、绿色防控技术,现有生态茶园52万亩,覆盖率86.7%,实现近7年茶叶抽检合格率100%,连续17年出口茶叶100%通过输入国官方检测,以原料形式销往日本、东南亚等传统市场。二是数字化转型。推动茶叶初制加工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扶持引导长仑山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乌龙茶智能化生产线,推广普及全自动智能初制生产线,建成乌龙茶5G智能加工厂、鸣淳科技茶叶精深加工等数字化生产项目,推动加工环节向智能化转型。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制定《安溪县工业用原料茶》团体标准,开展《新式茶饮用原料乌龙茶加工技术》研究,以标准化建设引领产业规范化发展。三是立体化发展。构建“种植-加工-配套-服务”的立体产业生态。至目前全县共有茶叶精加工企业超5000家,其中龙头企业国家级4家、省级16家、市级12家,规模以上企业89家。配套产业方面共有茶包装企业365家,茶叶通用包装市场份额占行业同类产品的1/3,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茶叶包装生产集散地。上半年实现茶叶规上工业总产值70.3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6.5%。
二、创新供给模式,抢占新茶饮市场先机。一是精准对接头部品牌。依托线上、线下茶叶营销渠道打造茶叶供应链体系、百茶供应链基地。现有百茶供应链企业100多家,成为农夫山泉、喜茶、奈雪的茶、茶颜悦色等头部品牌标准化原料供应基地。如八马茶业与农夫山泉合作开发“东方树叶”安溪铁观音茶底,年供应量超千吨;华祥苑通过天猫旗舰店推出“冷泡茶液”系列,并与厦门航空合作定制空中茶饮,展现供应链服务能力。二是多元培育企业矩阵。引导龙头企业创新转型,差异化发展激发产业新活力。八马茶业转型新茶饮供应链,为品牌提供定制化乌龙茶基底,主打蜜桃乌龙、葡萄茉莉等年轻化茶包产品。华祥苑布局新零售,通过电商渠道推出冷泡茶系列,并与厦门航空餐饮场景结合,拓展高端茶饮应用场景;新李陌茶专注“轻烘焙”乌龙茶,主打0糖0脂冷泡茶,通过小红书营销走红,与本地工厂共建“共享车间”,实现小批量柔性生产;柠檬茶仓作为供应链平台,整合全国茶叶品种,建设新式茶饮直播基地,推动产销对接模式创新。三是培育产业创新人才。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茶业万人培训”工程、茶叶非遗师带徒“长青计划”,现有国家级非遗乌龙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9人、市级19人,中国制茶大师33名,市级以上茶产业高层次人才319名;成立安溪县新茶饮产业链发展促进会,举办新式茶饮调制大赛、基底茶拼配大赛,挖掘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共建“中茶院新茶饮原料茶研究中心”,形成“产研用”协同创新格局。
三、深化三产融合,拓展茶产业增值空间。一是电商赋能拓宽销售渠道。构建“线上平台+直播带货”的新零售格局,茶企通过淘宝、京东、抖音等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吸引丹妮茶叶、小尹茶叶等头部直播企业入驻,现有带货主播超250人,年直播场次超4.5万场,其中,李陌茶网络销售突破3亿元,和平茶叶、小提茶等10家企业(团队)超1亿元。今年上半年安溪茶叶网络零售额38.2亿元,占全国茶叶电商销售额的近1/4,位居全国县域农产品(茶叶)电商第一位。二是跨境服务探索出海路径。深化拓展品牌兴茶行动,联合泉州海关驻安溪办事处推动重点茶企试点开展跨境电商(1210 保税出口等模式)申报出口,推动高端茶、小包装茶走向国际市场;推动八马茶业、李陌茶业等通过海外华人社区试点新茶饮产品出海。借助区位优势加强与台资企业技术合作,招引天福茗茶在安溪设立加工厂,将台湾冻顶乌龙工艺与安溪茶结合,开发“芝士茶粉”等新茶饮原料,推动安溪铁观音更好地“走出去”。三是茶旅融合激活消费场景。推动茶产业从单一销售向“文化+体验+消费”多元模式升级,深挖“双世遗”文化内涵,编排《铁观音》等茶文化主题情景剧,开发茶文化主题旅游精品线路3条,推动茶庄园向“旅游庄园”转型发展,形成茶园采摘到新茶饮制作的“观光-体验-消费”旅游闭环体验。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国内游客达506.65万人次,同比增长13.8%;实现国内游客旅游花费61.75亿元,同比增长12.9%,荣登“2025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榜单第11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