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拉肚子、发烧……
不少人在生病时
都会选择自行搭配药物服用
但是“是药三分毒”
药可不能乱吃药哦!
乱吃药造成的肝损伤
后果很严重!
不但治不好病
反而雪上加霜!
肝脏是药物浓集、转化、代谢的“化学加工厂”,大部分药物需要在肝脏中代谢,所以肝脏成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场所。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药物在“治病”的同时还存在另一些“致病”风险,它就是药物性肝损伤,是最常见的一种药物副作用。因此,我们不得不警惕“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肝损伤,顾名思义,就是药物及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的肝组织损伤。指药物在治疗疾病的时候经过肝脏时,由于药品本身的毒性或者代谢产物的毒性,使肝脏的细胞产生了损伤,或者肝脏细胞对药物的代谢产物出现了过敏反应导致某种疾病的产生。
因为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比较复杂,同时发生肝损伤比较不易发现,因此,在某种药物没上市之前难以发现其肝损伤的情况,一般在上市临床阶段后被逐渐的发现。
药物性肝损伤,按照病程可以分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和慢性药物性肝损伤。1、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症状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黄疸、皮疹、发热等。潜伏期在数日到数月不等,严重的会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甚至导致死亡。2、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症状比较隐匿,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的肝酶轻度升高。大部分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因此容易被忽视,不容易发现和诊断。
肝脏是人体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也是药物损伤的主要靶器官。目前已知有超过1100种药物可在不同程度上引起肝损伤。抗结核药:常见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等,它们均具有明显的肝毒性,且三者联用会增加肝损伤的风险。抗肿瘤药:抗肿瘤化疗药物性肝损伤占据我国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第三位(8.34%),几乎所有的化疗药物都能够引起药物性肝损伤,而多线化疗者、应用化疗药物剂量偏大者、合并基础肝病患者、年龄较大者、既往酗酒者、中度营养不良肿瘤患者、合并使用的药物较多者发生率更高。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常见于奥卡西平、卡马西平、地西泮等,这类药物通常使用周期长、联合用药多,更容易对肝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心血管系统药物:常见于贝特类(非诺贝特)、降脂药(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降压药(卡托普利、普洛萘尔、美托洛尔)、抗心律失常药(美西律、胺碘酮)。此外,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对氨基水杨酸钠、阿司匹林、布洛芬)、代谢性疾病用药(如胰岛素、二甲双胍、丙巯氧嘧啶等)、激素类药物(甲羟孕酮、甲状腺片等)、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培美曲塞等)在临床上也有致肝损伤的案例发生,长期用药的患者,需格外注意。
1. 患有慢病需长期服药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群,可能会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同时随着年龄增长,肝脏代谢变慢,药物在血液中停留时间增加,患上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更高,尤其要引起关注。2. 儿童:儿童的肝脏生长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如果出现不合理用药,那么导致肝损伤的风险也相应较高。3. 女性:研究显示,女性可能对某些药物如米诺环素、甲基多巴表现出更高的易感性,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更高。4. 有既往肝病史:如果患者有乙肝或脂肪肝等既往肝病史,一旦在出现一次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事件,临床上肝损伤导致的不良预后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虽然很多药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大家也无需谈药色变,遵从医嘱、合理使用才是科学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关键。第一,不要盲目相信偏方、验方、广告等,切忌盲目跟风使用中草药及相关制剂,对于成分不明的药物,最好不要服用。第二,如果必须用药,应仔细和医生或药师确认药物的用法、用量、疗程等,并严格遵循使用量。第三,长期服药的患者应及时检测肝功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应及时停药,并有计划、全面地治疗,防止病情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