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医院“共享药房”(智慧煎药中心)
规划建设中的安溪县中医院城东院区暨福建中医药大学闽南康复医院(效果图)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的决定》,县中医院荣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这一国家级荣誉的获得,标志着该院在推进县级三甲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国县级中医院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样板。
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及中医药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县中医院始终秉持“大医精诚,传承创新”的办院理念,以中医药特色为核心,现代医学技术为支撑,通过“联盟+共享”创新服务体系,持续强化人才引育机制,提升服务能力,走出一条中西医协同发展的特色之路。 (记者章艺涵)
织密服务网络 构建中医药发展共同体
今年3月,尚卿镇村民刘大叔晨起后突发下腹剧痛并休克,家属紧急将其送往尚卿卫生院。值班医生立即通过“中医联盟”微信群,在县中医院总院主任医师的指导下,“院内转诊”至县中医院总院,多学科医疗团队早已做好接诊准备,为抢救赢得黄金时间。
这种高效救治的背后,是县中医院牵头构建的中医医共体发挥的关键作用。2018年,中医医共体围绕“县强、乡活、村稳”的目标,联合全县33家医疗单位组建中医联盟,在茶乡构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
“中医联盟的建立,是我院在中医药服务方面的一次大胆尝试。”县中医院党委书记林锦德介绍,中医联盟整合全县中医药资源,通过人才共享、技术共享、药房共享、文化共享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截至2025年3月,中医联盟累计双向转诊17747人次,其中上转9611人次,下转8136人次,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高效流转。
针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短板,医共体创新推出“共享药房”模式。通过统一采购、审方、煎煮、配送的标准化流程,使乡镇患者在家门口即可获得与总院同质化的中药服务。“传统基层医疗机构的药材短缺、品种不全等痛点得到根本解决,中药处方执行率达到85%。”林锦德介绍,该模式已覆盖县域所有基层医疗机构,日均服务量突破200人次。
在文化传播与健康普及方面,县中医院构建立体化中医药文化推广体系:组建八段锦教学团队走进社区、企业传授中医健身功法,开展“中医药文化周”“中小学生识中药”等体验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家庭”。同时,完成云中山中药资源普查,建成县域中医药展示馆,首创中药膳自助售药机,让中医药知识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强化学科建设 打造中西医协同创新引擎
在县中医院心病科病房,患者李先生正在接受心肺功能康复训练。“以前总感觉胸闷气短,现在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血压控制稳定,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李先生对该院的专业治疗赞不绝口。
李先生的切身感受,折射出县中医院特色专科的诊疗实力。作为省级农村中医重点专科,心病科引进心肺运动功能检测仪等先进设备,结合6分钟步行试验、无创心排检测技术,形成“评估-治疗-康复”全流程管理体系,为众多心肺疾病患者提供精准医疗服务。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引擎。县中医院以康复医学、治未病/健康管理、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四大中心为依托,重点打造针灸科、康复科、心脑血管内科等优势科室,形成“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学科布局。
目前,县中医院拥有省级重点专科3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4个、市级重点专科3个,可开展70余项中医诊疗技术和50余项四级手术,先后通过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验收,成为福建省首批防治卒中中心。
在提升中医特色优势的同时,医院注重中西医协同发展,与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深度合作,引入现代医学技术赋能传统医学。例如,心病科将6分钟步行试验与中药辨证施治结合,康复科运用智能康复设备辅助针灸治疗,急诊科建立“中医早期介入+西医急救”协同机制,实现了“中医更精、西医更强、中西医结合更优”的目标。
硬件设施的升级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医院床位增至600张,配备减影血管造影(DSA)、1.5T磁共振、64排CT等高端设备,并启动城东院区建设项目。作为福建中医药大学闽南康复医院共建单位,新院区将重点发展康复医学、治未病等特色专科,预计新增床位800张,建成后将成为全县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中心。
创新人才引育 激活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
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人才梯队建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早在2018年,县中医院就积极引入公开竞聘机制,让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县中医院院长李朝晖介绍,截至目前,医院推行5轮中层干部竞聘,80%的科主任、护士长通过竞聘上岗,一批“85后”“90后”骨干走上管理岗位,形成老中青有机结合的人才结构,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竞争机制。
近年来,县中医院创新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机制。对外打破编制壁垒,依托县委、县政府“人员总量控制编制使用备案制”改革,精心构建“柔性引才+精准用才”模式。先后成立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县级“络病研究室”,设立13间名医工作室,柔性引进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杨叔禹在内的50余名省内外名医,实现“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共享机制。每月定期邀请三甲医院专家来院坐诊、手术,让县域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省级医疗服务。
对内建立“双主任制”,在临床科室分设行政主任与业务主任,前者负责科室管理,后者专注学科建设。“这种‘管办分离’模式既保留了原科室骨干的积极性,又为引进人才提供发展空间,避免‘引才留才难’的矛盾。”李朝晖表示,双主任制实施以来,相关科室科研成果明显增长,实现管理效率与学术水平的双提升。
作为县级中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探路者,县中医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县域医疗资源均衡难题,依托中医药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强化人才与学科建设筑牢发展根基,实现县级中医院从“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
“三甲称号不是终点,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林锦德表示,医院将持续深化中西医协同创新,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努力打造县域医疗中心的示范标杆,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