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洋古村的文化基因
时间:2019-07-19 10:16 浏览量:



埔口观音龛?
本报讯 (记者洪金示)明时的石制官栳,错落有致的骑楼,古渡边的观音龛,无不在诉说着罗内古村的悠久历史。罗内,古称罗洋,是古时安溪通往泉州水陆通道上的东大门。这里有建于明永乐年间奉祀谢枋得的安山庙,更有宋元明清时期安溪重要的官渡、驿站。
悠悠古渡已千载
罗内,在参内乡政府驻地东南7公里处,东与坑头村相邻,南与南安大宇村、园美村接壤,北至田底村岩前村,西临晋江西溪。三面环山,一面滨溪。流经罗内的西溪,是泉州母亲河晋江的上游,连接着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
“罗内是普通的山村,却因其重要的水陆枢纽位置,留下许多官方印记。”罗内乡贤黄英进介绍,宋绍兴时设置罗渡驿,明初罗渡发展为官渡,清顺治福建陆路提督在此设立江防河标。古时,罗渡繁忙季节,溪面舟楫云集,煞是壮观,永春、漳平、大田等县客商到此贸易经商。这个时期,罗内商客云集,人口巨增,街道纵横,商铺林立,尤以埔口街最为繁华。
乾隆丁丑版《安溪县志》记载:“罗渡驿,在县东二十里。宋令陈宓建。今废。”莆田人陈宓于嘉定三年(1210)出任安溪县令后在罗内设立官驿,可见罗洋的重要。清代乾隆年间,安溪通往泉州、同安、永春三条线路,共设蓝溪驿、大洋驿、双济驿、罗渡驿、龙门驿等5个驿站。可以看出,罗渡驿在古代承担着传递文书接待官吏以及转运物资等繁忙任务。
“罗渡铺,在长泰里,以在罗汉山下名。正德十五年,令龚颖重建。嘉靖中令汪瑀、万历中令贺详重建。”据记载,清乾隆年间,安溪共有18个渡口,而只有县城的常沿渡、黄龙渡和罗洋乡的罗渡这三个渡才有人员编制:“编渡夫一人,渡银三两”,享受官渡待遇。
现存于罗洋新宅堂祖祠的石制官栳(俗称“官定石斗”),就是明朝崇祯年间安溪县令周鸣傥定制的官斗,成为商铺通用的公平秤。罗渡历经千年,宋明为最鼎盛时期,当时的海船可直抵罗渡,是南安、安溪的贸易中心,埔口街商业高度繁荣,两县四乡十八里老百姓云集于此,在这里从事盐、米、谷等生意,官府特地在这里设置官栳,防止奸商欺诈行为,以维护公平交易。这方珍贵的官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它见证了当年罗洋的商贸繁华。
自宋以来,县令黄锐、大学士张瑞图、状元黄培松、贡生蔡国宾、探花黄贻楫、进士黄乐沤等一大批贤达志士、文人墨客先后造访罗内,留下了诸多诗文墨迹,成为罗内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今,在西溪畔的赤石顶上有当年蔡国宾亲手题写的“观澜”石刻,志书中也能看到当年黄锐考察罗内梯田农业的赞诗。


文洋街
埔口观音见沧桑
世事更迭,物是人非。罗渡铺,当地村民叫埔口。如今埔口已没有渡船与商铺,沿溪是成排竹林、果树,埔口街已开垦成为农田种上庄稼,还残存部分早时埔口店铺的地基。
古时,泉州至湖头,货物运输全靠水运,埔口是中转站。许多泉州、安溪运往邻近乡村的货物都是在这里停船靠岸卸货,再通过陆路运输。山里的物产也是集中在这里,最后装船运往外地。
“小时听老人听,当时在埔口就有十八艘渡船用于运输。由于当时来往船只多,非常热闹,这里就形成埔口街。”今年49岁的村民黄金安的爷爷就在这里经营“三行”(吃、穿、用)店铺。上世纪已亥年发大水,埔口街被淹。今年92岁的陈受介绍,刚嫁到罗内黄家时,埔口街还有几家老店铺在经营,当时全村的出入全靠渡船。
埔口商业繁荣,外地商民陆续徙居于此。直至今日,罗内一带仍是多姓居住之地,除了黄姓,还有李、颜、陈、洪、郑、刘、张、曾、叶等近十个姓氏。黄金安介绍,“蔡、颜、李”等许多姓氏都比黄氏早来到埔口,由于外迁,现90%的人口主要为黄姓。罗内黄姓,分为岩梅和紫云衍派。而紫云衍派最早的宗祠位于浦口,叫毓荣堂,始建于康熙年间。据介绍,其后裔有五世同堂的美誉,现“五世同堂”碑坊就立在去往南安的村口。
因罗渡的存在,村民多了几种谋生方式。当年为了养家糊口,有的当渡船工,有的当搬运工,有的做记账员。据不完全统计,单民国至九十年代初,渡船工就有十多人。
穿荔枝林,埔口旁溪边安置有一个“南无阿弥陀佛”碑,嘉庆甲戌年桂月立。“这是一个观音龛。”黄金安介绍,村里代代流传这样一个传说:当年,铺外祖二房头八柱公坐渡船去泉州应试,当时渡船上有十九个人。八柱公因忘记带伞,返家取伞没坐上渡船。在返回路上,天下起出大雨,西溪出大水,渡船淹覆,船上十九人全部遇难。八柱公认为是观音庇护,后来就在埔口旁立碑建观音龛,祈祷慈航普渡,保佑出入平安,并要求村民每年八月二十八日普渡,到此祭祀、超渡亡灵。
罗内嬗变今胜昔
文洋街是罗内村现存历史较久的街道。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罗内乡民们的集市之地。文洋街大致呈Z字形,近两百米。两边是骑楼,至今仍有人称之为“华侨楼”。骑楼沿街两侧下层是柱廊式人行过道,可通行、避雨。骑楼的廓柱多呈四方体,窗户多用西式造型,配以石膏线条,外墙用较大块的溪石混土夯实,红砖砌面。街道由河滩上一些细碎的鹅卵石间或几块青石铺砌而成。经历沧桑岁月,这些溪石已被磨得光滑。
文洋街每一间店铺都有个“门面”,柜台一扇用木棒或钩子支起,一扇放下,以便做买卖。门市部、杂货铺、剃头铺、肉铺、裁缝店、金纸店、药店等一户紧挨一户,经营着日常所需的柴米油盐、针头线脑、锅碗瓢盆等。如今,罗内新街建成,这里已失去往日的生气,不少店铺已不在了。
今年76岁的黄秋金就住在文洋街。他介绍,小时候,他的爷爷在此建有油坊榨油,榨油机全由木头制成,通过人力锤击木板,挤压花生,榨出油来。当时岩前村、南安大眉、小眉村的乡民们要去大宇、仑苍等地,从崎岖的山路下来经过文洋街。有些人挑了柴火到文洋街卖,换些米和盐回家,也有些商贩把这里的山货通过罗渡口贩到泉州。
文洋街就靠小溪边,小溪上有座桥,叫安南桥。据黄秋金介绍,早时没这桥,渡船能到达此地,后来南洋侨胞捐资在此建安南桥,还修了一条石头小路,叫小眉路,一米多宽,从南安小眉到文洋街到下渡(埔口),全程有五六公里。
上世纪九十年代因罗内大桥修通,罗渡废弃,历史已翻开新的篇章。位于村尾山角落的罗内大桥,建于1992年,连接西溪南岸的308省道和南英村,桥长两百余米,为罗内人民集资所建。
而市场经济意识较早萌芽的罗内人,也一直秉持着敏锐的市场经济意识,当20世纪改革开方放春风吹拂的时候,罗内人就纷纷走出家门,勇敢闯荡商海,罗内,也因此成为安溪著名的水暖之乡。全村辖区内就有数家水暖加工企业,现在水暖卫浴新城正在发展建设之中。
今天的罗内境内,福诏高速安溪东出口,在建的兴泉高铁安溪站,还有已建成的浦口双安大桥……罗内成了千年安溪交通巨变的一个缩影。在历史的变迁中,昔日的官渡、官驿和官铺,已成为凭吊追忆的遗迹。
【责任编辑:王丹凤】
安溪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原创作品,包含安溪电视台和《安溪报》新闻。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溪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安溪新闻网欢迎各兄弟网站开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安溪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安溪新闻网联系的,请致电:23286000,或E-mail至:ax23286000@163.com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