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安溪文庙第34次大修
来源 :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时间:2017-04-18 20:39 浏览量:

  本报讯 (记者洪金示 实习记者叶林蔚)走进全面修缮中的安溪文庙,感觉比以往大为不同。触摸饱经历史沧桑却依然厚实如斯的砖墙,细看工人如修复艺术品一样精心地“修旧如旧”,恍若置身时空隧道中,倾听到这座千年的文庙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交响。

安溪文庙 刘伯怡/摄

     千年文庙 再历重修

    安溪文庙,是历代安溪人崇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素有“秀甲江南”“名冠八闽”之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屹立于县城东南,背踞凤山,前滨龙津,笔峰拱峙,其建筑的中轴线正对着笔架山,天工巧合,位居风水宝地,是安溪文脉所在。

    根据史料记载,自始建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近900年间,安溪文庙历经重建、重修、增建达33次。其中,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殿宇因兵乱被毁,重修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文庙再毁于倭寇。清初,文庙用相当长时间和人力物力进行重建和维修。乾隆二十年(1755年),文庙又经过较大规模维修。

    现存建筑是清朝康熙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主持重建的。他召集全国能工巧匠,吸取山东曲阜孔庙、北京故宫、山西武庙等建筑精华,可谓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整座庙宇系仿宫殿式建筑,坐北朝南,呈长方形,五进庭院,南北长164米、东西宽36.5米,总建筑面积9495平方米,左右呈对称排列。自南至北有泮池、照墙、棂星门、戟门、东西庑廊、大成殿、崇圣殿、教谕衙,东有明伦堂,周围绕以围墙,规制完整,是江南同类建筑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艺术群。

    整个庙宇画栋雕梁,描金绘彩,装饰题材以龙凤为主体,衬以人物、鸟兽、花卉。其木雕精彩,泥雕及石雕工艺独具风格。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重檐庑殿歇山式,平面方形,面宽、进深各三间,四周有明廊。殿内三间屋顶,构造都采用如意莲花斗拱,纵横交错,繁复重叠,构成八卦形穹窿藻井,悬空倒挂,俗称“蜘蛛结网”,不用一钉而拱起,负荷梁架万斤而不倾,构思精密,技巧绝伦,藻井当心间尤为别致瑰奇。

    “由于建筑年代久远,文庙内多处文物构件已出现不同程度破损。文庙主体建筑也相继进入重点维修阶段,目前多数建筑都不同程度出现破损,有的损坏已相当严重。”县博物馆馆长易曙峰介绍,安溪文庙第34次大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为此还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县博物馆邀请北京勘察设计部门组织调研,形成设计修缮实施方案,并报国家文物局审批。

    一方碑记 一段历史

    文庙内有数方碑记,每方碑记都记载了安溪不同时期发展史和维修文庙大量史实。碑记体现保卫先圣之道,发扬儒家光辉其业的人,光照千秋。

    戟门内,立有张读撰的《重修文庙颂》等碑刻四方。其中,由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陈迁鹤撰的《皇清重修学宫碑记》,高达2.86米,宽1.21米,记载清康熙年间修建文庙的意义、经过及李光地等修建官员的姓名,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修建文庙碑记。

    “礼化之蔚兴,莫重于庙貌之尊严,视乎官司之经理”。也就是说,要振兴文化教育事业,必须先修好文庙,修好文庙要看当官的怎样筹划与管理,充分强调维修文庙的重要性。一方碑记,记载着一段历史。如果把所有的碑记连在一起,就是一部完整的史书,透过碑刻那已略显模糊的字迹,依然能感受到当年修建安溪文庙的盛况,了解当年修建安溪文庙的目的和意义。

    历经千年风雨洗礼,文庙每一处石刻、每一块青砖、每一根檩木都在默默地讲述一段历史。“上次大修是在1993年,爱国侨胞李陆大和陈培植捐资,对整座文庙进行全面维修。”修缮文庙的顾问郑梦集、薛世浩两位老先生,是原县委宣传部长和原县文化局局长,亲历了文庙这两次大修。对前次修缮的情况很是清楚。

修缮中的安溪千年文庙 刘伯怡/摄

    “上次修缮,拆掉部分因在文庙办学的隔墙,及封上当时作学生宿舍用挖的窗户,恢复原样,对整座文庙重新油漆,修旧如旧,并在崇圣殿后面重建教谕衙,庙前建‘泮宫’‘腾蛟’‘起凤’门楼。”据薛世浩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因日军进犯厦门,集美中学、集美师范以及集美水产、商校等多所集美中等学校内迁安溪,后合并为“福建省私立集美联合中学”,校舍设在文庙,东西两庑隔作教室,大成殿设为学生宿舍。抗战胜利后,集美中学等内迁学校迁回集美。1946年春,县立初级中学迁往文庙,直至1969年10月学校迁出文庙,择址城东先声村尾寮(今安溪一中所在地)。后来文庙又成为会议招待所、安溪宾馆。

修补残缺饰件 洪金示/摄

明伦堂落架维修 洪金示/摄

<<< 相关链接

安溪文庙的历史沿革

    宋咸平四年(1001年),摄令尉宋文炳、主簿弭忠信始建安溪文庙于县治西南隅,以祀孔子,庙学合一。邑民习称“孔子学”,亦称孔庙。宣和五年(1123年),县令郑祖德修。六年甲辰,迁县治东。绍圣初年,直讲张读重修。宋绍兴十二年,县令杨幹又将文庙迁建于城南,踞凤山,俯龙津,面对笔架山,三峰拱峙,也就是今天文庙的位置。

    前为礼殿,后为讲堂,并有斋堂四间。嘉定年间,县令赵彦侯立庙门华表。端平年间,县令吴丙建讲堂五间。泉州太守真德秀下令于堂东建直讲祠,内祀张读。咸淳初年,县令钟国秀重修礼殿。

    元至正年间,文庙毁于兵乱。

    明洪武六年(1373),郡士蒋宗禧倡议重建。十三年(1380),县令侯士举续建,前后经过八年才完工,殿堂如旧,斋堂改建为两间,左边是博文堂,右边是约礼堂,殿堂左边为尊道堂,右边为崇德堂,翰林编修晋江蔡元作记。永乐三年(1405),县令陈善宁重修,泉州府学训导钱俊作记。正统十二年(1447),县令路亨重建。成化年间,县令谷廷怡修建学门,正德年间县令廷佐、龚颖再修,晋江给事中史于光作记。

    因文庙临溪容易崩塌,明嘉靖二十年(1541),泉州副太守陈尧典兼管安溪县,提议稍向西偏移重建。二十四年(1545),泉州太守程秀民策划移址兴建。二十五年(1546),佥事余广以东射圃房四间废地宏拓地基,县令汪禹续建完成,莆田副使林有年作《庙学记》,河南参政晋江王慎中作《兴学记》。三十五年(1556)知县王渐造继续修建,晋江参政庄用宾作记。三十九年(1560),文庙被倭寇所毁。隆庆年间(1567),县令陈彩重建,吏部郎中南安傅夏器作记。万历四年(1576),县令俞仲章重修,刑部尚书晋江黄光升作记。十五年(1587),县令冯时鸣作泮池于棂星门外,参政安溪人詹启东作记。三十九年(1611),泉州卫经历孙文质任安溪县令,修大成殿并东西两庑。四十八年(1620),县令王用予重修明伦堂,凡应维修的地方都全部更新,直至天启元年(1621)才完工。

    清康熙二年(1663),泉州府同知来承祉兼任安溪县令,重修圣殿仪门、东西两庑,郡人粘本盛作记。十二年(1673),县令谢宸荃重修。二十五年(1686),县令孙镛、教谕林登虎、安溪人李光地重建。三十六年(1697),县令戎式弘捐俸修建,安溪人翰林院编修陈迁鹤作《重修学宫碑记》。五十年(1711),县令鄢是重修,次年曾之传再修。雍正元年(1723),县令邱镇重修。八年(1730),贡生李钟准修大成殿,监生林汝舟修两庑,生员吴徽猷修戟门,贡生王忠辅修棂星门及栅栏、“腾蛟”“起凤”二坊。县令赵琳作记。乾隆二十年(1755),县令庄成将木栅栏改为石栅栏。二十一年,李钟准再次修建大成殿。王忠辅又修棂星门及二坊,吴徽猷的儿子监生吴报琼修戟门,林汝舟之孙监生林启春又修两庑,都有碑记。光绪二十年(1894),县令黄家鼎捐廉重修东庑。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八里绅民捐资重修大成殿。

    清末至民国初期,兵荒马乱,安溪文庙曾作为军阀驻地。抗战期间,集美学校于1937年避乱内迁安溪文庙续办,东西两庑隔作教室。1949年安溪文庙又成为革命据点。

    建国后,安溪文庙用作粮食仓库,后为安溪一中校舍,1969年以后又成为贫下中农招待所、会议招待所、安溪宾馆,l984年由县政府下文划归县文化部门保护管理。

    1982年和1986年,省政府两次拨专款对大成殿、两庑、戟门和棂星门进行维修。1992年,侨胞李陆大先生和陈培植先生捐资,对安溪文庙进行全面维修,并在崇圣殿后面重建教谕衙。

    1999年以来,省、市、县政府多次拨款对文庙进行维修,整治周边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2001年,县政府投入巨资建设文庙广场,对文庙周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

   

千年安溪文庙第34次大修(下)

本报讯 “安溪文庙修缮工程从2016年11月1日开始,争取今年10月底前修缮完成。”县博物馆馆长易曙峰告诉记者,此次维修重点,主要是整个古建筑群,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古建筑最小干预原则,整体秉承原形式、原结构、原工艺,来进行修缮工作。

易曙峰介绍,修缮工程由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泉州刺桐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坚持修缮措施“标本兼治”原则,既坚持对文物本体的修缮,也注重对病害产生根源的治理,具体将从木构、墙体、屋顶瓦件、防虫防腐等方面进行修缮。

航拍修缮中的安溪文庙 刘伯怡/摄

(记者洪金示 实习记者叶林蔚)

精益求精 打造精品

“古建筑修缮工程技术要求非常复杂。哪怕是一瓦一柱、一门一窗,都要认真讲究;复建修补、用砂用土,都要符合历史。因为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有时某个建筑单体、某个缺损部位的修复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需要进行反复论证和多方考究。”承担重修施工泉州刺桐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经理刘永炜对记者说,这次修缮主要从屋面维修,廊柱地帐处理,彩绘等项维修。事先要做木材硬度检测,原构件能用的尽量用,但要清洗,油漆、泥灰要清理,恢复原貌,承重构件要换新木料。

刘永炜介绍,开工前利用泡沫膜、麻布做好原构建保护,地面铺设胶合板,以防尖锐物或重物碰伤古建相关部位。在施工中严格控制灰尘量,减少对古建彩画的影响。明伦堂因受损较为严重,实行落架维修。施工人员对每块木头的位置进行严格编号,保存完好的,就按照原来的模样重新契合好;腐朽部分则被更换,施工人员按照原来的木质结构、油漆种类再造一个一模一样的部件重新安装上去。

“清理更换损坏、裂缝和掉釉的顶瓦,瓦片间主要选用传统蛎壳灰进行勾缝,不容易渗水,保存时间可以尽量长些。”刘永炜说,按照古建筑维修方法,木质构件要历经“三麻五灰”,就是说,每一个木质构件都要被涂抹五遍地杖、打三遍麻。经过这种处理,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木质构件仍可以不生虫、不腐烂。如维修大成殿的大柱、屏风、门窗时,要完全采用传统大漆工艺,首先要斩砍见木、用树脂填补木缝,再经过打磨,上底漆、批灰、包布、批灰、磨平……有了这层麻,“防护服”会变得更有韧性,不容易脱落、开裂,颜色也将自然饱满。

为确保工程质量,打造精品工程,施工单位聘用不少能工巧匠,业主单位、监理单位特别聘请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前来助阵。如除郑梦集、薛世浩两位老先生外,还有1993年修缮文庙的实施者、建筑专家郑庭湖,都是这次修缮文庙的现场顾问,这些老专家与技术人员一起对工程质量精益求精,经常和施工人员一道加班加点。文庙修缮办领导小组也常利用节假日组织召开各种施工研讨会,实地调查研究,现场解决问题。

传承文脉 惠泽子孙

精雕细琢木工组件 洪金示/摄

“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对于体现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彰显城市特色魅力具有特殊意义。”易曙峰说,安溪文庙是我县一张名片,积淀丰厚人文精神,文庙大规模修缮,对传承安溪历史文脉、推进特色城市建设意义重大。

近年来,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文庙社教功能,县博物馆利用安溪文庙举办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展览。

其中有,安溪文庙千年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儒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气韵生动——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在此碰撞;“烽火弦歌——集美学校抗战内迁历史展”,让观众体会嘉庚精神,“诚毅”之光;“猴票之父”黄永玉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首发式暨插画展系列活动,研讨独特历史阶段的文化现象;5.18国际博物馆日公益鉴宝活动,为民间收藏爱好者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还有茶乡文化艺术工作者与各地书法、画画、摄影、雕塑界名人同台展示,交流学习……

“整理衣冠、泮池鉴影、步入大成、礼拜孔圣、点朱开聪、击鼓明志、聆听教诲、启蒙描红……”每年,即将踏入小学一年级的新生通过网上报名参与文庙开笔破蒙活动。

安溪文庙充分运用和发挥这国学教育基地作用,面向少年儿童举办诵读经典、拜孔祈福、开笔破蒙、义务讲解、夫子艺苑——琴棋书画诗影茶系列活动;也有《安溪手艺》《飘香安溪》《中国古代智慧》等近百场临时展览。

在庄严的千年文庙中,在寓教于乐仪式中,学子们吸收勤学苦读、尊师孝亲、崇德立志、仁爱处世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目前,安溪文庙是省“五古丰登”活动示范点、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泉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泉州市国防教育基地。

“安溪文庙,已成安溪人共有文化圣地和精神家园。”易曙峰表示,今后还将邀请古建修建文博专家考究文庙历代30多次修缮历史沿革,丰富文庙历史文化。开设“飘香安溪,丝路茶印”“安溪历史”等专题展览,融入乡土文化,让大家在品味千年文庙建筑特色的同时,了解安溪社会发展与特色。“当前,孔子学说在全世界广为传播,而作为儒家文化载体的安溪文庙,我们应该为儒学研究做更多工作,将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