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崎沟土楼
时间:2017-05-16 17:32 浏览量:

    崎沟土楼,也称新安楼,坐落在金谷镇金谷村,始建于清朝初期,迄今已二百多年,是我县保存较完整的一座方形土楼。崎沟土楼开基金谷,崎沟发祥,诗礼传宗,在当地富有声誉。

 

披荆斩棘建造土楼

    崎沟土楼坐东北朝西南,地处金谷村中间盆地,背踞金谷虎形山,面观汤内笔架山,东依石竹山、梅花山,西靠石峰山,前望新石器时代遗址望云山,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与附属建筑四落大厝构成了庞大的建筑群体。

 这里原是深埯泥垅,水淹地,林密杂草丛生。由于地处低洼,经常患水灾,因而没人开发。金谷村蔡、赵、曾等十多个姓氏,比陈氏早来安居,都在周围高处择地建房。为求生繁衍,清乾隆年间,土楼公陈有玉从金谷涵陈祖祠边析出,带领子孙开发崎沟深内垅,披荆斩棘,修沟造田,并建造土楼。今年85岁的陈从进,是土楼公的第八代孙,二十多年前还在土楼居住,对土楼的历史如数家珍。孩提时,出过两次大水,水漫上土楼门口埕,但土楼经历二百多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坚固如初。

    俗话说:三落满满是,四落没人起。土楼宅居福地,时隔数年,家族人丁兴旺,家业盛兴,有玉公之子纯侯在土楼右畔接建一座同方向并排土木结构的四进两边厢的寿斗厝,其中三进是两层建筑,加上两旁护厝,建筑面积二千三百多平方米,共有68间,如今,只剩下一些舍不得离开的老人家,仍守护在古厝里。

造型独特缜密奇巧

    崎沟土楼形同城堡,易守难攻,防御性能极强。土楼的外墙高近十米,外墙基用大溪石砌至一层楼板,以上用生土加工夯筑,墙基厚一米多。土楼坚固牢靠,为了防范水灾和抵御匪患,土楼四周墙基均用二百多斤重的巨石干砌而成,巨石之间没有任何粘合剂,全靠相互间的作用力支撑稳固,足见当时建筑艺术的高超与精巧。

    为了防御匪患,土楼的设置颇为讲究。土楼四周墙面设置大大小小的枪眼炮洞和瞭望口,对外只有三个门,其门板厚二十多厘米,门闩直径如碗粗,内部中间是一个用溪石干砌而成的宽阔天井,足可容纳数百人,是土楼居民婚丧喜庆民俗宴请的好场所。

   环围大天井的是以穿斗式构架而成的两层共34间的居室。据介绍,古时下层是仓库、厨房、柴房、武器库等,上层主要是卧室,中间大厅为接待室,楼内储藏的粮食、弹药等可以保证土楼主人在此坚守2个多月。

    楼上环周走廊的设计更是缜密奇巧,土楼底层的走廊上找不到一根柱子,全靠墙顶部延伸出来的巨横木支撑。这样的建筑设计,可以避免进攻者依靠立在地上的柱子爬到楼上。楼梯有固定和活动之分,下厅通道两侧为固定楼梯,上厅通道为活动楼梯。收起上厅两个活动楼梯,楼上的防御者可以依靠环周走廊从各个角度进行还击;固定楼梯上只需一人把守,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传土匪曾来犯数次,因戒守严密,久攻不下。

崇文重教人才辈出

    新安古建奇观世罕见,故地人文荟萃口皆碑。崎沟土楼人家历来重视教育,把培养下一代当成家庭和家族的头等大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陈勤良,靠自行车载客,把四个子女全部培养成大学生;蔡款,一个伟大母亲,克勤克俭,培养四个儿子,走上各自工作岗位这样的例子在土楼后代中不胜枚举。

   土楼人才辈出,解放以来,有博士1人,现在攻读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6人,大中专生100多人。单陈江湖、陈福彩兄弟的家庭成员中,就有近20位大中专毕业生。陈从进介绍,宗族里设立了崎沟土楼四落储蓄基金,对本宗品学兼优、考上大中专的学子,给予奖金助学,这充分调动了土楼后裔学习的积极性。

   土楼门口右畔有口十多米深的童生井,即长寿井,两百多年来默默地哺育着一代代土楼族人。居住了整整十代人的崎沟土楼,现在已没有人居住。所有的人家都搬出,在外围各自建起小洋楼。尽管如此,土楼依旧是整个家族的中心。

    土楼陈氏繁衍至今有上千人,人丁昌盛,遍居海内外,而分布海外的侨亲就有五百多人,每年都有几批侨亲回土楼谒祖。陈从进介绍,2010年,海内外的堂亲筹资重修,新安楼与寿斗厝修葺一新。厝前的空地,现已成为老年人体育活动场所。

    陈从进告诉记者,每年清明节,及重修进主纪念日,海内外乡贤都会回土楼祭祖,土楼已成为海内外后裔宗亲交流联谊的桥梁与平台,成了海内外游子人心中的故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