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岩三忠庙:传承忠义扬美德
来源 :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时间:2017-02-28 19:55 浏览量:

本报讯 (记者洪金示)张巡、许远、关羽、岳飞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烈英雄,民间为纪念建庙祀之,敬为神明,体现历代人民对“忠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推崇。清水岩上有座三忠庙, 由原供奉张巡、许远到增祀岳飞、关羽诸忠臣,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三忠庙祀四忠臣

三忠庙位于清水岩“枝枝朝北”古樟树旁。重檐歇山顶建筑,庙前立置石狮,更显庙堂庄重典雅。三忠庙始建无考。清水岩原名“张岩”,就因山上有座祀张巡为首的庙宇而得名,山亦名张岩山。据民间相传,三忠庙原址在今法门内近小池之处,前曾挖出覆盆式柱础石,并于岩坑边挖到古时砌叠有序的阶石,即当年张岩之故址。宋元丰年间,永春岵山陈普足禅师在此修行,见泉石清冽,改名建寺,于张岩之侧建造清水岩,而将张岩迁在觉亭仑,并名为“三忠庙”,据旧《岩志》载:“庙在觉亭之外,祀唐宋三忠臣”。

历代相传,庙原祀张巡、许远和伍子胥。后明太祖朱元璋将伍子胥请出,将民族英雄岳飞请入。从此,“天下”的“三忠庙”祀张巡、许远、岳飞。不知何时,庙中增祀武圣人关羽,虽名“三忠庙”,实祀四位忠臣英灵。

三忠庙前,为一千年神奇的古樟,高耸入云天,树围要十多人方可合抱,枝条皆趋向北面伸展,因而被冠名为“枝枝朝北”。相传此树乃清水祖师手植,特具灵性,因为仰慕三忠庙诸忠臣,所以枝叶迂回北拱护揽着这座古庙。也有人说,岳飞当年精忠报国,却魂归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老樟树为之动情,因而枝枝朝北,希望朝廷早日收复北方的失地。

有首诗曰:“岩外名樟占一隅,枝枝向北与他殊;无知草木犹如此,寄语人间士大夫。”清水岩管理处工作人员说,古樟已成为景区的一大特色,常有虔诚的游人,举香绕樟两圈,神情庄严而肃穆。

自古迄今,清水岩寺清水祖师“佛生日”,开香之日下夜,和尚列队从祖师中殿随旗鼓及三庵堂三头人,三支“都会枪”到三忠庙恭请“三忠火”。把三忠火请到岩殿前,再请祖师公火。“三忠”(指张巡、许远、岳飞)是岩山前辈,祖师要先请“三忠火”,才自己“出火”下山绕境,表示不忘本源,尊重三忠。

匡唐室忠冠古今

“扼睢阳壮烈惊天地,匡唐室忠贞冠古今。”三忠庙柱联讲的是唐朝“安史之乱”睢阳保卫战中,张巡、许远死守睢阳的忠烈故事。

在安史之乱过程中,由张巡、许远指挥的睢阳保卫战,以数千兵马抗击十几万的敌军,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悲壮、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并被载入青史。在这场战役中,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等人捐躯赴国难,为万世所传颂。战役中出现的大义让贤、裹疮出战、智取新粮、草人借箭、断指乞师、罗雀掘鼠等故事,更是天下流传。史称:“无张、许则无睢阳,无睢阳则无江淮,无江淮则无大唐”。韩愈曰:“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安史之乱平息后,唐肃宗下诏追赐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许远为荆州大都督,敕立庙睢阳,岁时致祭。“睢阳庙”亦称“双忠庙”,是“双忠”文化的发祥地。

随着中原汉人和张、许族人不断南迁福建、台湾、南洋等地,双忠神祗信仰也传到这些地方,各地纷纷为之建庙立祠。由于不同地区文化传承差异,“双忠”有多种称谓,如“武安尊王”“文武尊王”“护国尊王”“保仪尊王”“保仪大夫”“双忠圣王”等。

劝移民拓垦清溪

在我县,称张巡为“尪公”,视之为乡土保护神之一,附之以能为民造福,驱妖压邪,能除瘟疫,能驱赶害虫,保护茶树生长的神明,故我县茶农多供奉之为茶业守护神,以此作为心理慰藉、精神寄托。

据传,隋末唐初,兵荒马乱,水、旱、虫等自然灾害频发,中原人民的生产、生活秩序因而发生剧烈变动。河南张巡身为命官,无法施展抱负就地拯民,又不忍所辖百姓在灾害频发、群雄逐鹿中受毁家之厄、饥寒之苦,自请经准任“押迁官”,率民万计向东南辗转迁徙进入福建,后定居安溪龙门一带。张巡到安溪,所带百姓因沿途损失,仅余数千人,散居在山头、山美、溪州尾、溪内、榜头等地。

中原移民入安,因风俗习惯差异,气候水土不服,加上移民思乡,情绪低落,不愿劳作,张巡就在十月初一杀牲备宴,劝说移民安心开垦耕种。席间,张巡发表讲话,情切处声泪俱下,力劝中原移民务必安定情绪,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既避战乱,又造福子孙。“大劝”之后,中原移民情绪趋定,精神振作,披荆斩棘,建设新家园,取得显著效益。中原移民为感激张巡及其随从官兵大力劝导发展生产、创造新生活的功德,于翌年十月初一,公宴张巡及其随从。其后“大劝”演变为三年一度的“食大劝”,答谢宴请演变为“贡筵”,即“迎尪”。

业内人士表示,自唐宋以来,“三忠”信俗就在海峡两岸民间广泛流传,这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思想寓于忠烈偶像的精神崇拜,进一步发掘、研究、保护这一信俗,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