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斗镇位于安溪县城西北隅10公里处,东邻参内镇,西连蓬莱镇、金谷镇,南接凤城镇与城厢镇,北与南安市诗山镇和蓬华镇交界。
【乡镇概况】安溪县辖镇。魁斗位于安溪县城西北隅10公里处,北纬25°08′、东经118°09′,东邻参内镇,西连蓬莱镇、金谷镇,南接凤城镇与城厢镇,北与南安市诗山镇和蓬华镇交界。面积57.04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总人口2.4万多人,常住人口1.2万多人。镇区交通便利,国道355和省道312线成“丁”字形贯穿全镇,兴泉铁路穿境而过。温泉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
【历史沿革】宋分属归善乡长泰里和修仁乡清源里;明清分属长泰里和崇善里。民国分属县城区、兴善区、第一区。1945年10月分属城苑镇、溪东乡、泰安乡。1949年后,先后分属龙城区、清溪区、第一区、第三区、第二区、城关区。1958年11月属城关公社,1961年8月属城关区。1965年4月撤区并社,设立魁斗公社,辖原溪山、蓬庭2个小公社的7个大队,和镇西(镇安、镇山并入)、魁斗、奇观、凤山4个大队,驻魁斗。
1984年4月改为魁斗乡。1989年6月,溪山村改名佛仔格村。1992年8月改为魁斗镇。1992年末,面积55.80平方千米,5083户24664人,镇政府驻魁斗,辖魁斗、尾溪、凤山、溪东、镇西、贞洋、钟山、佛仔格、奇观、鲁藤、蓬庭、大岭12个行政村和镇办翁后林场、黎山茶果场。2021年5月翁后林场改名翁后村、黎山茶果场改名大黎村。
自古以来,魁斗镇隶属多有变更,宋分属归崇善乡长泰里和修仁乡清源里, 明清分属长泰里和崇善里。
民国分属县城区,兴善区、第一区。民国34年(1945年)10月分属城苑镇、溪东乡、泰安乡。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分属龙城区、清溪区、第一区、第三区、第二区、城关区,
1958年11月属城关公社,
1961年8月属城关区,
1965年4月撤区成立魁斗公社,
1984年4月改为乡建制,
1992年8月改为镇建制。
(一)畲 顶
贫瘠,不宜耕作,早为废村。今有小部分耕地,由小路自然村村民耕作。
(二)大卫桥
属大岭村。在湖仔头山西南麓。在大卫村西侧建有一座桥,故名。因地处山坑两侧,树木茂盛,阳光不足,清代时村民10多人迁居他村而废。
【行政区划】辖区有魁斗村、镇西村、贞洋村、钟山村、佛仔格村、尾溪村、凤山村、奇观村、鲁藤村、蓬庭村、溪东村、大岭村、大黎村、翁后村14个村居。
【地理环境】面积57.04平方公里。拥有山地面积5.6万多亩,辖区14个行政村。其境内多低山丘陵,地势平缓,海拔在200米以下,最高山峰莲花山主峰775米。晋江上游西溪绕镇区而过。
【资源优势】魁斗镇境内多低山丘陵,地势平缓,海拔在200米以下,最高山峰莲花山主峰775米。晋江上游西溪绕镇区而过,河谷盆地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9--21℃,无霜期达340天以上,适宜种植果树,农作物一年可三熟。
【人文历史】魁斗是福建省著名的革命老区镇,佛仔格、贞洋、凤山和奇观村的山尾角落曾是革命的据点。1932年11月,在魁斗佛仔格中心厝成立了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统一领导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四县党的组织和人民的斗争,是在中共厦门中心市委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安南永德地区最高的地方党组织。其成立,是安南永德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标志着安南永德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共安溪中心县委成立后,根据厦门中心市委建立苏区的计划,深入开展武装斗争,掀起了打击土豪地霸、抗租抗捐和分粮斗争,使安南永德红色区域空前发展。在斗争中,党的组织及其领导的第二支队、群团组织得到空前发展,中心县委下辖有7个区委和永春特区委、德化工委、湖头、金淘区工委,约70个支部,420名党员,共青团发展到100多名团员。第二支队也于1933年5月正式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红二支队,1935年1月改称为中国抗日义勇军西南军区闽南第二支队),辖3个支队,1个列宁队。在此基础上,中心县委带领人民开始了创建人民政权的伟大实践,1933年5月成立安南永德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虽然不久就发生“青云楼事件”,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挫折,但是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和中心县委及时采取相应的组织和军事措施,使安南永德地区的革命斗争继续向前发展,并于1934年春在佛仔格、贞洋等十几个乡村实行土改分田,第一次实现了苏区农民“土地还家”的梦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1934年2月后,为配合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及中央主力红军的北上抗日,中心县委领导安南永德人民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牵制了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和国民党福建省保安团、民团等大批反动武装。中共安溪中心县委领导下的安南永德革命战争虽然未能坚持到三年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但是它触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动摇了国民党在这四县的统治,在人民群众中播撒了革命火种和民主意识,为这一地区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活动奠定了基础,在泉州革命史上乃至整个福建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93年,中共安溪县委、县人民政府在佛仔格为当时主要革命活动组织者,后因被捕遇害的郭节烈士设立纪念碑。1999年9月经中共安溪县委批准,佛仔格中新厝被定为“革命历史陈列馆”和“青少年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2005年佛仔格被泉州市旅游局定为红色旅游主要线路之一。重访红色旧址,重温红色历史,重走胜利之路,陶冶高尚情操,所有这些无不包含着人民对英雄业绩的无限崇敬和对红色历史文化的向往与追求,也是构成红色旅游的牢固基础。佛仔格红色旅游将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含的革命精神为载体,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学习和游览等旅游消费活动。
魁斗镇是宋元明清时期安溪古代陶瓷发展的代表地,是宋代以来安溪境内设置的主要驿站之一(全县设有5个)和通往外县的古驿道必经地(全县设有3条),还是明代晋江西溪泉州港至湖头水运的重要码头和渡口。据县志记载,安溪古代瓷业自北宋至清代延续不衰,以生产青瓷、青白瓷、哥釉瓷、青花瓷为主,产品有碗、洗、碟、盒、盘、杯、盏、瓶等,规模居全省第二位,远销亚、非等20多个国家,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和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安溪境内仍保留不少古代的陶瓷窑址,共发现155处。在这些窑址中,宋元时期36处,其中魁斗镇有16处,几乎占到一半;明清时期119处,魁斗镇有43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魁斗镇的草北窑和尾溪深埯仔窑还是明代早期安溪青花瓷的典型代表。
【旅游资源】辖区红色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有中共安溪中心县委成立旧址(佛仔格村中新厝)、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成立旧址(佛仔格土楼)、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命名地及中心县委扩大会议旧址(贞洋村易氏祖厝)、贞洋大捷战斗遗址(贞洋寨子尖)、贞洋土改分田遗址、方毅主持召开的吕厝垅会议旧址、红军小学旧址、郭节烈士纪念碑等8处革命遗址。同时,有石狮岩风景区、清风洞、盛峰家庭农场等景点。
【社会事业】乡村振兴启明星村贞洋村整合生态与红色资源,在积极加大红二支队革命史宣传推介的同时,建成“天然氧吧”休闲公园,实施贞洋村流域综合整治二期项目,建设口袋公园、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乡村景观品质,增强文旅承载能力。大岭村着眼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根基,建成乡村振兴大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