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把丢失的肌肉找回来,“嘴壮”很重要。如果这是一种靠吃就能解决问题的疾病,这可真是令人开心的结论。事实果真如此吗?
现在的老年人都讲究“清淡饮食”,人瘦下来,健康又时尚,还显得精神。但是,有一类老年人的“瘦”却需要注意:腰腹部位赘肉堆积,而四肢却松软纤细。出现这种情况就要警惕“肌肉减少症”了。它的出现是老年人机体由盛转衰的表现。
肌肉减少症简称为“肌少症”,是一种进行性的全身肌肉总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或躯体功能减退的老年综合征。
如果发现身边老人开始身体虚弱,变得易跌倒、行走困难、四肢纤细和无力、情绪低落,就要警惕是不是出现了肌少症。
对此有所担忧的老年朋友,可以用“指环试验”来检测。用双手食指和拇指环绕围住非优势小腿最粗的部位,如果双手构成的围度刚好合适或比小腿还大,则可能有肌少症的风险。用皮尺测量该位置,临界围度(男性小于34厘米,女性小于33厘米)可以作为参考值。如果低于临界围度,则可能有肌少症的风险,需要到医院进一步评估和诊断。
肌少症的危害不容小觑,患有肌少症的老人容易发生跌倒,继而在跌倒后发生骨折。肌少症不利于伤口愈合,住院期间及住院后活动受限,将使得老年人的肌肉进一步萎缩,躯体功能进一步丧失,不仅会增加医疗费用,还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缩短老年人的寿命。因此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
肌少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在研究中,但在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原发性肌少症,往往与年龄增长导致的肌肉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不平衡有关,同时还与营养不良、活动减少、不良生活方式高度相关。
预防和治疗肌少症的关键措施之一是保持充足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研究证明,老年人日常的膳食要保持平衡,保证能量和蛋白质摄入充足,可以刺激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增加并保持肌肉质量,对肌少症起到预防作用。
老年人应按体重计算每日摄入蛋白质总量,建议每千克体重摄入蛋白质1.0~1.2克,以预防肌少症的发生。如果已有明确肌少症诊断的患者,则建议每日摄入蛋白质总量增加,每千克体重摄入蛋白质量增加至1.2~1.5克。要注意,患肝脏或肾脏疾病的老年人,不可一味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应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其疾病情况制定适宜的蛋白质摄入目标。
除了“吃进去”,“动起来”也很重要。运动是获得和保持肌肉量和肌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肌肉的“杀手”。建议老年人可选择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打太极拳等)、抗阻运动(如抬脚、拉弹力带等)、拉伸运动及平衡运动,还可组合多种运动,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肌肉力量,建议每次运动30~60分钟,每周2~4次。老年人选择运动项目应因人而异,调整运动强度应量力而行,要避免跌倒和急性事件发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